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乡镇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与使用中的现状、问题及改进方向,7月8日起,化学化工学院青衿致远实践队队员们在各自家乡开展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研实践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及访谈形式,收集到乡镇中小学的2682份有效答卷和84份访谈记录,内容涵盖学生普通话水平、使用场景、学习资源需求及对教学的评价等多个维度。
实践队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梳理分析,明确了乡镇学生普通话使用与教育的基本情况:在学校和工作场合,普通话使用率超80%,成为主要交流语言,但家庭和社交场合仍以方言为主。同时,调研揭示了三大突出问题:44.44%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普通话课程“缺乏实践机会”;47.65%的学校未开设专门普通话课程,部分开设课程的学校因师资不足或教学形式单一效果有限;41.24%的学生存在“平翘舌不分”等发音问题。
基于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队队员们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乡镇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建议:一是加强课程建设,推动学校开设专门普通话课程并增加实践环节;二是提升师资水平,定期培训教师确保发音标准,同时引入外部专业资源和志愿者辅导;三是促进家校协同,通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倡导家庭多用普通话,减少方言干扰;四是利用科技赋能,开发或引入普通话学习APP,提供便捷学习工具和实时反馈,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此次调研实践中,青衿致远实践队队员们用细致的走访、全面的数据分析,为乡镇普通话教育现状画出了清晰“画像”,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向。正如受访师生所言,普通话是乡村孩子成长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起点。实践队的调研成果,或将为推动乡镇普通话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有益参考,让标准的普通话成为乡村孩子逐梦路上的有力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