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共青团湖北师范大学委员会

AI浪潮来袭,大学生会成为知识的“搬运工”吗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24-12-30浏览次数:10

      近来,有关生成式AI工具进大学的话题,频频引发热议。有老师直言,一些学生交来的原创作业“充满AI味,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痕迹“;也有老师指出,过度依赖没有个性和深度的AI工具,可能会损害珍贵的表达能力。这也让不少人担忧:缺乏边界的AI工具使用,是否会消解大学教育的意义,扼杀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创造力? 

      这一忧虑并非没有道理,此次本报报道援引的调研数据就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者超过50%,有三到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可想而知,当AI工具成为大学生某种召之即来的“万能助手”,如果没有清晰的使用规则,就很可能会对既有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巨大冲击。

      对此,多所高校已经有所回应,有的提出了原则性要求,有的推出细化的禁止性规定。但坦白来讲,目前,有关生成式AI工具如何与大学共处,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规范,更多高校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

      这一点,从香港大学的态度“反复”中可见一斑。2023年年初,香港大学明确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AI工具完成课程作业、评估等,几个月后,学校宣布新学年将免费为师生提供多种生成式AI应用程序,并通过举办工作坊等形式,让大家熟悉并有效应用各种生成式AI工具——香港大学由“禁止”转向“拥抱”的姿态,其实是基于现实情境不断调试,以期实现最佳教育效果的摸索过程。

      这也说明,面对新技术浪潮的冲击,由于缺乏既有经验的借鉴,高校的调整或许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对此,不管是高校、老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多一些包容和耐心,以更积极的态度凝聚共识,从而推动相关使用规范更加科学、合理。

      笔者注意到,目前围绕生成式AI工具进大学的讨论中,不乏抱怨、吐槽的声音。一些老师批评部分学生存在懒惰思维,纯粹将AI工具作为“代写工具”,交来的作品不时出现数据来源不权威、“车轱辘话来回说”等AI痕迹。但也有学生表达了委屈和不满,有人直言,当“水课”过多、各类可有可无的任务过重,而学校又缺乏论文写作等学术性训练时,自己便只能“投向AI的怀抱”。这种学生暗戳戳使用AI工具“糊弄”作业和任务、老师不得不化身“福尔摩斯”鉴别原创成色的隔阂状态,显然并非大学应对AI浪潮的理想姿态。

      问题越是前所未有,越需要凝聚合力、谋求共识。很多人都意识到,有关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边界问题,需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场景进行讨论,不可一概而论。

      比如,同样是使用AI的翻译功能,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学生借助工具快速爬梳既有文献,其意义就与语言类学生直接“拿来主义”、用AI应付翻译作业大不相同;同样是利用AI工具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到底是在前期筹备阶段借助相关工具检索主要文献,然后基于自身研究重点再作精读,还是一键输入主题后,全程将论文任务“外包”出去,其性质也不可相提并论。

      对于上述问题,老师和学生不妨开诚布公地进行讨论,基于学科具体的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细化的AI工具使用规范。同时,学校和老师也要“听见”学生期待课程质量有所提高、希望获得专业学术写作指导等心声,以积极的行动改善不足之处。

      学科具体情况当然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要合理划定大学生使用AI工具的边界,离不开两个重要的锚点。其一,是不能突破学术诚信的底线。类似以AI生成的仿真数据冒充真实数据,利用生成式AI“洗稿”、抄袭,给AI生成的内容打上个人原创标签等做法,显然有违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应当着力防范。

      对此,报道中提到的一些高校前沿探索值得借鉴。比如,除了使用AI率”检测工具,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学生提高作业草稿等方式,督促学生合理应用AI工具;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作出学术诚信方面的承诺,确保相关作品的原创性、创新性。

      另一个重要锚点,是坚守大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和思维训练的主体性。大学阶段是年轻人在知识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发现个人兴趣、发掘自我潜力的宝贵时期。很多时候,面对一份学习任务,其最终答案和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任务不断进行思维碰撞、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

      以哲学学习为例,对于“时间是否真实存在”“人的感知是否具有可欺骗性”等经典命题,AI工具当然可以在一秒钟内输出一整篇看似有理有据的论证文章。但是,这种全然拾人牙慧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大学生在AI浪潮中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成为AI生成内容的“搬运工”,就无异于将珍贵的学习机会拱手让出。长此以往,自己的学术能力没有提升,表达能力、创造力也会持续钝化,显然得不偿失。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AI会扼杀大学生的创造力吗?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能够通过合理规范,让大学生懂得在遵守学术诚信原则、坚守学习主体性的前提下应用AI工具,就无损大学教育的价值;反之,就会大大消解大学之于个人自我提升的意义,扼杀学生的研究潜力和宝贵的创造力。(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