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黄宇航收到了帮扶对象送来的腊肉。“虽然没收,但我感受到老百姓真正把我当成了贴心人。”他说。
黄宇航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复兴镇人民政府的一名基层公务员。2019年,通过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回到家乡遵义,从城市大学生到乡村志愿者,他在遵义获得成长,扎根遵义为群众服务。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如今,很多像黄宇航一样的青年,在各自岗位上,从遵义会议中汲取力量,用自己的所思所行践行遵义会议精神。
扎根基层,找到自我价值
2019年7月,黄宇航毕业于大连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按照原本的职业规划,他能找到一份月薪8000元左右的工作,留在城市。但毕业前,黄宇航了解到西部计划,于是决定回到老家赤水。“我知道家乡更需要我们年轻人。”他说。
他还记得2019年刚到赤水市宝源乡时,正赶上脱贫攻坚,虽然没有包户任务,但他一有空闲时间就到村里去,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活动,从厕所、灶台、厨房改造到危旧房屋改造、庭院升级,黄宇航协助收集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扎实的信息数据支持。
在基层服务过程中,黄宇航了解到最真实的群众需求以及最朴实的村民情谊。正是这份满足感,让他在2022年服务期满后,选择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来到复兴镇后,除了日常工作,黄宇航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负责的5户困难家庭。李盛家(化名)一家就是他服务的帮扶对象。由于儿子患有重度精神病,妻子也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全家的生计都依靠李盛家支撑。
“刚接触他时,我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压力,既有经济压力,也有来自村里对他儿子的另类眼光的压力。”黄宇航说,当时李盛家每天只能靠饮酒麻痹自己。
要改善他们一家的状况,最关键的就是解决他儿子病情的负担。于是,黄宇航积极联系当地精神病院,并耐心为李盛家解释入院治疗的好处。“在农村,家人住进了精神病院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我耐心开导他,让孩子接受治疗。”黄宇航说。
黄宇航还联系相关部门为李盛家妻子申请了公益岗位,“虽然每月只有2000元的工资,但活不累,还能减轻家庭负担。”他说。
由于赤水当地以竹产业为主,黄宇航介绍李盛家到附近工厂打零工,空闲时再收集竹原料售卖给工厂。在黄宇航的帮助下,李盛家一家的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如今,不管工作多忙,黄宇航每个月都要去5户帮扶家庭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遵义人,我们应秉持遵义会议精神,在伟大转折中汲取力量,支撑我们在基层干更多事。”黄宇航说。
桥梁之省的青春贡献
中国桥梁看贵州,这不是一句空话。不管是浙江舟山西堠门大桥、湖南矮寨大桥,还是近期新建成的贵州牂牁江大桥、花江峡谷大桥,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贵绳”)的青年一直在桥梁绳索方面不断探索,研制出一个个行业公认的好产品。
走进位于遵义市播州区的贵绳厂房,随处可见世界一流的钢丝绳产品。密封钢绳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陆萍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密封钢绳研发成功并非易事,早在2004年左右,就在进行技术储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当时是完成了从0到1的突破,后面靠年轻团队成员持续进行迭代科研攻关,实现了从1到10的创新。现在,我们公司研制的高强度密封钢丝绳吊索,成功应用于纳晴高速牂牁江大桥。”她说,贵绳技术中心有多个科研攻关小组,大部分以25岁至40岁的青年为科研主力。
主缆是悬索桥的主要受力构件。花江峡谷大桥因跨越被称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而得名,是贵州省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大桥为钢桁梁悬索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625米,建成后将超越杭瑞高速公路上的北盘江大桥,成为世界第一高桥。这座“世界级”高桥,应用的主缆正是贵绳出品。
王维东是贵绳技术中心团支部书记,也是海油海工钢丝绳产品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的‘南海奋进’号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就用到了我们生产的系泊钢缆。”他说,在此之前类似的系泊钢缆产品只能依赖进口。
想要保证海上FPSO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系泊钢缆固定来减缓海水、风向带来的颠簸。因此,固定到海底的系泊钢缆必须解决抗磨损与防腐蚀两大问题。
为保证FPSO的稳定,王维东和团队成员模拟海上情况,一遍遍检验系泊钢缆的可靠性,“我们给系泊钢缆施加了与模拟海况相同的疲劳应力幅,反复进行脉冲疲劳试验,最终通过了模拟该海域的相同疲劳次数测试,系泊缆各项指标性能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王维东说。实践也证明,贵绳生产的系泊钢缆抵御住了2024年台风“摩羯”的考验。
此外,为防海水腐蚀,国外通用手段是涂上金属镀层,而这种镀层中的锌铝配比是产品耐用性的关键。为赶超国外,王维东和团队成员通过计算与实验,不断实验最佳配比,研发出的新产品比国外产品使用寿命更长久。
“这个过程就像是抓中药,多和少都不行,这就要求青年科研队员耐得住性子,才能找到最合适的配方。”陆萍说。
如今,在全公司的共同努力下,贵绳集团已经成为我国金属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全国冶金行业重点企业,也是钢绳生产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
“草莓博士”的遵义会议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转折在遵义,我的转折也在遵义。”来到遵义前,贵州有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植物工厂负责人徐纬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种地的”。
浙江温州青年徐纬本科与硕士在浙江大学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后,先后进入浙江多家头部互联网企业工作,2018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互联网智能技术工程博士学位。
2017年,循着院士孙九林加入遵义院士工作中心(现“遵义高等研究院”)的足迹,徐纬第一次来到遵义。作为孙九林院士团队中自然资源团队的负责人,他致力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边是农民的好东西卖不出去,一边是城里人买不到好东西,农村像是信息孤岛,”徐纬为之惋惜,并竭力沟通邮政在各县、村的网点,上线“黔邮乡情”助农平台,完成产品调研、文案创作、上线运营、推广销售等工作。
不久后,安顺市平坝区桃花湖村10万斤滞销小黄姜3天内售罄,徐纬打响了通过互联网平台消除农村信息孤岛的“第一枪”,“整村100多家农户祖祖辈辈以种小黄姜为生,他们对农村电商很陌生,都觉得不可思议。”徐纬回忆道。
3年间,徐纬和团队成员穿着印有“趁年轻让我们一起改变农村”标语的T恤,走遍贵州88个区县,通过互联网平台为贵州农村售出3.7亿元农产品。2019年,为响应遵义院士工作中心发出的落地实体产业的要求,徐纬作出具有转折意义的决定:在遵义种草莓。
在汇川区泗渡镇观坝村大棚里种草莓的3年里,徐纬吃尽了苦头。在夏季育苗的关键期,连续两个月滴雨不落。天不救苗人自救,两个月里,徐纬凌晨3点开着洒水车给100亩草莓苗浇水。在洪水袭来时,农村露天粪坑被冲,为疏通被树枝等杂物堵塞的输洪管道,徐纬跳进沟里徒手疏通管道。在极寒天,徐纬凌晨三四点手举火把一寸一寸地给100亩大棚加温,防止草莓花果被冻坏,也防止大棚膜被寒冰冲破、被积雪压垮。
难得风调雨顺的一年里,徐纬欣喜于产量翻倍,随即面临的是不到平日三分之一的收购价格。“老天爷很公平,他不是给你一个人风调雨顺,是给所有人风调雨顺。”增产未必增收,徐纬头一次体会到“谷贱伤农”,他感慨“这就是传统农业”。
徐纬调侃自己身上有温州人的“不安分”,2020年起,他开始找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开设草莓植物工厂,并明确目标:一是种出健康的草莓,二是确保“三敢”,即投资者敢投、创业者敢干、消费者敢买。
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徐纬和团队成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破解草莓生长密码——“光肥气温湿”。开花期、下果期等不同阶段的湿度分别是多少,如何配出最适宜草莓生长的光照,如何将一年以上的松针、蚯蚓粪、草炭土、椰糠、珍珠岩等按比例调配成草莓生长的苗床,新根挂几颗果时既不过度透支养分,又能保证蜜蜂授粉适宜的密度和果实产量……
徐纬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实验室,“一组数据没采集到时,连吃饭的心情都没有,”期间资金严重短缺,“当时有组数据需要600块钱做实验,实在没钱了,我们去垃圾堆捡泡沫、找废旧材料,只用了30块钱就做到了。”
2024年,徐纬在大棚原址,创办起草莓植物工厂。
“不向地面要空间,而是向天空要种植面积。”徐纬介绍,传统草莓种植一亩地8000株,年产3000斤,每株产量约0.3斤,采摘期4个月,半年更换一次草莓苗;植物工厂草莓种植一亩地11.5万株,年产30万斤,每株产量2.5-3斤,全年可采摘,两年更换一次草莓苗。占地2.6亩的草莓植物工厂,株数达到原先40亩的株数,产量达到原先400亩的产量。
“人都会有惰性,但机器不会。”徐纬团队研发了“植物工厂管理平台”,建立了适宜草莓生长的数据模型,通过实时研判传感器收集的数据,自动开关阀门进行调节。一改“一脚泥一脚土”的传统种地模式,徐纬每天通过手机和电脑就可以实时监测每株草莓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就把农业做了”。
智能设备使草莓随时处于适宜状态,避开“生病”的环境,便无需施用农药。一颗颗草莓被长夹从枝头摘下,直接放进盘子里,工作人员戴上手套精挑细选,全程无直接接触。“不用洗的草莓,我做到了,”徐纬自豪地说。
“现在的农业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团队来完成。”由大棚转为植物工厂后,团队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徐纬想培养更多愿投身农业的青年后备力量,未来将植物工厂推广到更多城市,让智慧农业、设施农业进入更多传统农业的场景。
徐纬时常会去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等地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革命先烈的事迹,他觉得遵义会议不只是一场会议,“它会让我们年轻人思考,革命先烈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能做什么?”徐纬慢慢地领悟到,“和先烈所经历的相比,我们做的事微不足道,能做的只有在每个行业做精、做细、做好。”(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谭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