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阵熟悉的上课铃声响起,一堂“强国总师思政课”日前在清华大学主楼里开讲。
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走上讲台,以“核以报国 核以为家”为主题,向在场的清华学子讲述我国核工业发展背后的故事。
为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校园,丰富思政课内容,促进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助力高校实习实践活动,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强国总师思政课”主题活动。
没有自主的核能技术,就无法面对今天的严峻挑战
“为什么要发展核电?”授课伊始,邢继向清华大学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他强调。
我国核工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老一辈奋斗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辉煌,为国家奠定了长期、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历经70年峥嵘岁月,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完备的核工业体系,在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邢继又以几组直观的数据让大家理解发展核电的重要性。他指出,结合我国能源发展需求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需要,有学者预测未来我国全年电力需求会增长到16万亿千瓦时,在此之下,我国需要4亿至5亿千瓦的发电装机规模作为能源补充。而在各类发电技术全生命周期单位碳排放量中,核电的碳排放量极低,此外,核电还有高效、稳定等特征。他以我国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先进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为例说:“一台‘华龙一号’机组一年能够减少标准煤消耗3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0多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当这些数据和发展历程在PPT上一一呈现时,坐在台下的清华学子仿佛走进了一段核工业历史。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生周雨萌过去对核电站的理解仅停留在“大国重器”这个概念上,但听到总师通俗易懂的讲解和PPT上呈现的核电技术发展路线图时,“‘薪火相传’的涵义在此刻更加具象化了”。
发展核电,更重要的是“自主研发”的能力。邢继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今天我国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在国家需要核能技术的时候,如果没有自主的核能技术,我们就无法面对今天严峻的挑战”。
“把核电站建设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坚守”
1个小时的思政课上,“安全”一词被邢继反复提及。“核安全问题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为达到国际第三代核电站的安全标准,“华龙一号”在自主设计阶段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
“地震对核电站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考虑)因素。”邢继介绍,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决定在抗地震标准上,采用当时国际上最高的0.3G标准而非0.25G标准。
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度很大,但创新就诞生在一次次的奋进中。“我们建立了一个创新的研发模式——小核心大协作,跟国内17家高校、研究机构,联动58家国有企业,以及国外14家组织、机构和大学等参与‘华龙一号’型号研发,开展了上百项国内外联合研究项目。”他说。
压水堆核电站有3道安全屏障:由燃料芯块和包壳组成第一道屏障,一回路压力边界构成第二道屏障,安全壳是最后一道放射性物质的包容屏障。“9·11”事件之后,欧洲率先提出第三代核电站安全壳需防御飞机撞击。邢继回忆,当时他带着科研团队与国外一家公司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对方表示如果向我国科研团队提供相关试验数据,我国自主研发出来的核电技术型号将由双方共同拥有。邢继坚决拒绝,因为核安全涉及国家安全,不把核电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就不可能保障国家核安全的发展。
拒绝了国外公司的提议,邢继带领一支年轻的博士团队专门攻关,最终自主实现了防御大飞机撞击的功能。后来,那家外国企业再次提出合作要求时,邢继回答:“这个事,我们已经自己做完了。”
邢继分享的这段往事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学生。正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王鑫表示:“绝不能因年龄小、资历尚浅,就缺失啃‘硬骨头’的勇气,而要知难而进、勇于攻克难题。”
中国的核电建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如今,“华龙一号”已成为“国家名片”,扬名海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但许多人并不知晓,在“华龙一号”诞生前,我国有多个核电技术型号没能开工建设。邢继坦言,这并非我们能力不足,而是核电站建设的国际目标技术不断发展,当科研人员在一个基础上完成自主研发工作后,发现国际上又有了新的赶超目标,就需要不断调整研发目标。
邢继形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在奔跑,在跟随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不断调整我们的研发目标。”然而,从2015年开始,我国依托“华龙一号”示范工程,仅用了4年时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核电标准。目前全球共有在运行“华龙一号”机组7台,核准及在建“华龙一号”机组共26台。“可以说,今天中国的核电建造能力位居世界前列。”邢继自豪地说。
强国总师讲述的核电建造“自主研发”故事,让“大国重器”鲜活了起来。“我只知道‘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但并不了解它背后的复杂工程与技术突破。这次听总师讲下来,才真正意识到它背后凝聚了多少代科研人员的心血与坚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生王一川告诉记者。
谈到未来核电发展,邢继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将为我国核电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国核电厂已经部署了很多智能化应用,可以全面提升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人工智能是个热门话题,核电如何与人工智能进行融合,我们作了很多探索,在核电厂运行上也有一些早期的应用部署。”他说,未来借助人工智能,能进一步加强对核事故的预防。
邢继期待,未来的“华龙一号”是有“生命”的——可以实现涉及全厂的、全面的、整体的智能化。他坦言,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
过去,在许多学生眼里,核电是“高冷”的硬核科技,但一场思政课让他们感知到了硬科技背后的“温度”。在王一川看来,新时代青年参与强国建设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在实验室,有的在工程现场,“像我们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未来可以用报道,让更多人了解那些在幕后默默奉献的‘大国工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佳佳 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