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国戈壁的坚守到雪域高原的重建,从城市地下的科技攻关到乡村田野的志愿实践,一个个沾满泥土与汗水的故事,勾勒出新时代青年与祖国同频共振的生动图景。
7月,由团天津市委主办、中建六局团委承办的天津共青团“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宣讲活动暨中建六局“强国工程青年说”新入职青年员工专场分享会,吸引了800余名青年齐聚南开大学,聆听青春奋斗故事。
“从新疆戈壁到沙特沙漠,车轮承载的是‘使命必达’的信念。”中建六局中建桥梁高级工程师杨毅辉拉开了奋斗故事的序幕。2001年,他刚毕业就一头扎进哈密淖毛湖农场的戈壁滩,在大坑里搭起帐篷,白天扛着测量仪奔波,夜晚在柴油发电机的轰鸣中整理数据。
24年来,杨毅辉一步步把中国建筑的闪亮名片展示给世界。在沙特阿拉伯交通隧道项目建设中,面对40℃高温下坚硬的硅质砂岩地层,他带领团队,每天在工地与180公里外的驻地之间往返5小时,终于找到新方法,使循环作业时间缩短1小时,喷射混凝土损耗率从80%降至20%,月开挖进尺最高达188米。
“创新不是实验室的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最好的课堂。”杨毅辉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的事迹证明,中国建筑的“底气”,源于每一次对技术的较真。
今年年初,珠穆朗玛峰脚下的定日县遭遇6.8级地震,房屋坍塌、道路断裂,数万民众急需安置。中建六局城建公司工程师王红伟参与了灾后重建。
高原上,白天紫外线灼得皮肤生疼,夜晚寒风刺透工棚,有人靠止痛药才能完成核对图纸的精细工作,有人吸着氧气穿梭在工地。“在海拔4300米的定日,每一口呼吸都像在撕扯胸腔,但看到藏族同胞的笑脸,就觉得一切都值。”王红伟说。
如今,102栋居民楼的主体结构已成型,近600名灾民即将入住新家。当藏族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王红伟说“辛苦了”,当孩子们蹦跳着为他们送来哈达,那一刻他明白了:“我们浇筑的不只是混凝土,更是跨越民族的信任与期盼。”
在天津地铁7号线肿瘤医院站的施工现场,中建六局青年工程师王子豪带领团队挑战“地下极限”——70.3米深的地连墙要在软土与铁板砂层中精准施工,他们用80米试成槽积累数据,最终以1/1000的垂直度刷新国际纪录。2.14米超近距盾构下穿四线隧道时,他们研发智能监测系统,将沉降控制在0.9毫米——这是不到一枚硬币的厚度。“用科技解决难题是新时代建筑青年的硬核担当。”王子豪说。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是一句空话。”南开大学研究生魏昊宇的故事,诠释了青年学子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蜕变。她用脚步丈量乡村教育的需求,在支教课堂上教孩子们读诗,在田间地头记录乡村变迁。“当孩子们眼神清澈,问‘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时,我忽然懂了,青春的价值就藏在这些真实的联结里。”
在甘肃永登的雪山之巅,“追光者”们正书写着绿色发展的答卷。中建六局青年突击队员郭蓉说,海拔2500米的山上车辆难行,建设者们就肩挑背扛,两个月徒手搬运8000多块单件50斤重的组件上山,开辟出3000米能源之路。并网冲刺时,暴风雪裹着零下20℃的寒流袭来,他们搭起简易工棚,徒手熔接光纤。15个小时的坚守换来了光明的贯通,“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5.22亿度,能满足近60万人一年的用电需求”。
从戈壁滩的帐篷到雪域高原的工棚,从地下隧道的盾构机到雪山之巅的光伏板,青春的汗水滴在哪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系就扎向哪里。这些青春的故事里,有“忠诚担当、使命必达”的初心,有“创新突破、永不止步”的锐气,也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