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共青团湖北师范大学委员会

“一路黔行”支教侧记:课堂深耕·家访暖心·情系留守

发布者:团委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1

清晨的泡木寨小学,薄雾如纱,轻笼着群山环抱的校园。教室内,书声已琅琅响起。自7月12日扎根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泡木寨以来,湖北师范大学“一路黔行”志愿服务团的14名成员,便以课堂为起点,家访为桥梁,关爱为纽带,在这片土地上,用心书写着与留守儿童共同成长的故事。

每一天的上午,是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特色课堂”时间,目标直指激发这些山区孩子,特别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课上,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队员们带着孩子们深情吟诵,引导他们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用语言的美填补些许亲情的空缺。数学课化身趣味赛场。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算术题,点燃了孩子们的好胜心,在寓教于乐的竞争中,基础悄然夯实。

英语课则打开了“世界之窗”。简单的英语交流,异域文化的初探,为鲜少有机会走出大山的孩子们推开了一扇眺望远方的门。科学课是当之无愧的“魔法时刻”。当玉米淀粉与水混合,变成神奇的“非牛顿流体”;当废弃塑料瓶制作的“水火箭”载着孩子们的尖叫与欢呼冲向蓝天,科学的种子,连同对外界的好奇,深深埋进了他们心田。美术课上,山间的落叶被赋予了新生。一片片小小的树叶,在孩子们手中化作充满生机的绿色书签,描绘着他们眼中的青山、稻田与蓝天。体育场上,志愿者设计的“障碍接力赛”融合了跳绳、运球、跨栏。孩子们在奔跑、跳跃、合作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更磨砺了意志,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是童年本该有的声音。

下午的时光,教室化身温暖的“学习港湾”。深知留守儿童家中普遍缺乏有效课业辅导,志愿者们设立了固定的2小时课后辅导时间。讲台不再是老师的专属,孩子们被鼓励走上台前,勇敢提问。志愿者们俯身倾听,耐心解答每一个疑惑,弥补着家庭辅导的缺失。作业之余,精心挑选的《航拍中国》《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纪录片,为孩子们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世界之大,山外有山,梦想的翅膀在无声中舒展。下课前的时光,充满了歌声与朗诵。《纸飞机》的旋律在教室飘扬,朗诵比赛让孩子们自信发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更是在悄悄抚慰着他们渴望关注与表达的心灵。

夕阳西下,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多了一队队志愿者的身影。家访,是“一路黔行”深入理解留守儿童、建立深度联结的关键一步。走进一户户家门,面对的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志愿者们详细记录孩子们在家的学习环境、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与老人促膝长谈,了解家庭的困难与期盼。一份份专属的“学习成长档案” 在家访中建立起来。志愿者们不仅记录现状,更与孩子、监护人约定:每周一次的视频或电话连线,让关爱不因距离而中断,让远方的父母也能“看见”孩子的成长。

归途中,偶遇田埂上劳作的老人或嬉戏的孩子。孩子们常会热情地当起小向导,骄傲地介绍自家的玉米地和稻田。志愿者们用手机记录下这些淳朴的笑脸和山间的风景,精心制作成“我的支教日记”电子相册,回赠给孩子们——这是属于他们的、被看见和被珍视的成长印记。

家访归来,是更深度的反思与行动:将课堂上眯着眼睛看黑板的孩子,轻轻调到前排;为普通话发音困难、方言较重的孩子,增加一对一的朗读陪伴;耐心疏导,对偶有行为偏差(如霸凌倾向)的孩子进行温和而坚定的引导;默默记下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悄悄准备好包含文具、图书的“进步小礼包”……这些细微的调整,都源于家访中获取的第一手学情和家庭信息

“这里的孩子不是坏,只是需要更多的爱和被看见。”每晚的团队总结会上,老师和队长总会这样强调。这句话,是理解,是信念,更是行动的指南。当泡木寨小学围墙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语在夕阳下熠熠生辉,“一路黔行”的志愿者们正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他们深知,对于这些留守儿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的滋养、信心的建立和视野的开阔。

课堂上,曾经羞涩不敢举手的孩子,开始主动分享自己的树叶书签;家访路上,孩子们会紧紧牵着志愿者的手,教他们拗口的方言;课间休息,会有孩子偷偷塞给老师一个自家煮熟的玉米棒...这些细微的变化,是孩子们心门被叩开的声响,是对志愿者们倾情付出最珍贵的回应。

一路黔行,步履不停。他们用知识启迪智慧,更用真诚的关爱拥抱每一颗留守的童心。群山之间,朗朗书声与欢声笑语交织,无数双眼睛被点亮,那里面有对知识的渴求,有被理解的温暖,更有对山外世界和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份爱的耕耘,正在为泡木寨的明天,孕育着充满希望的新星!